马原2023秋-期末考试题型与书上重点
课本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023 年版 ) 》 ( 2023 年 2 月第 2 版,2023 年 5 月第 3 次印刷 ) 。
粗体字部分为可能的大题出题点;斜体字部分是不是期末复习课上划出的,但在平时划出或对期末复习课内容补充的内容。
注意:本资料免费分享于 NJUPT-General-Free-Exams,请勿商业使用!如有错别字等错误,请在 Issues 中提出,感谢!
资料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7-19-00
出题范围
课程初老师提供:
-
第一、二、三章: ( 50+% )
-
第四、五章:大题,选择题 ( 25% )
-
第六、七章: ( 25% )
题型
课程初老师提供:
- 15 个选择题,每个 2 分
- 3 个简答题,两个 6 分一个 8 分
- 2 个材料题,每个 25 分 ( 每题至少 2 小问,至多 3 小问 ) ,注意抄材料
重点
P6 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P7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P7 马克思撰写了《资本论》,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P7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P7 国际工人协会 ( 第一国际 ) 于 1864 年 9 月在英国成立。
P15-P16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
P19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P21-P22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P26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认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P26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6-P27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P27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P2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 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更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中,无法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
P28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同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特别是要从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中把握世界的物质性。
P28-P29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P30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 唯物辩证法
P3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P34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35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P41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P4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P46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P49 辩证否定观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把握住它的现存状态又要把握住它的发展趋向,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例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注重传承,又要根据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P72-P73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的意义:
-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P74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P79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P7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在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P81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P81 荀子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P84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P85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P8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轻视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轻视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P92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P92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P93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P9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从根本意义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P100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
P108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P109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P10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P12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125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27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P129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P13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面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P13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推进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针政策等,都必须从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在此基础上,要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P132-P13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P13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P13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P13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P141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孤立、封闭、隔绝总是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而交流、交往、开放则往往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P142 交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促进生产力发展。
-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 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P152 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系统,其中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P152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P15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P166-P167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即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
P167-P168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P194-P19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P23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列宁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只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P240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P24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P244-P24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
-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 宏观调节
- 微观规制
P257-P261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 政治制度的变化
P261-P262 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发生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P267-P269 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经济发展失调
- 政治体制失灵
-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P273-P275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P276 当今世界,虽然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自我调节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明确指出: 「…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P280 1824 年,欧文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试验,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实行财产公有制,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
P282 1864 年,国际工人协会 ( 第一国际 ) 应运而生。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P283 1889 年 7 月,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
P291 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认识。